編者按
現向各位網友推薦校對高手、《咬文嚼字》常年特約審校王中原先生撰寫的《“謝謝聆聽”并非“美麗的錯誤”》一文,竊以為有理有據,有力有趣,不妨撥冗一閱。
——張遵融 天津教育雜志社原副社長、主編
“謝謝聆聽”并非“美麗的錯誤”
文/文化信使 王中原(遼寧朝陽)
網文曰,港澳臺地區之學者演講、報告畢,以“謝謝聆聽”作結束語乃“美麗的錯誤”。認為“聆聽”是敬辭,只能說自己聆聽別人,不能說別人聆聽自己。
竊以為,這才是不折不扣的“美麗的錯誤”。
其一,“聆”是聽,“聽”是聽,“聆聽”還是聽,是個中性詞。
何以有人認為“聆聽”是敬辭呢?鄙人認為有個“詞語感染”的現象。比如,“性命攸關”的“攸”本義是助詞“所”,“性命攸關”就是“性命所關”。“性命攸關”之事是大事,于是“攸關”也跟著重要重大起來,《現漢》還立了詞條,例詞是“攸關民生” “攸關人民的福祉”,也都是大事。詞匯量小的人,于是仰視起“攸關”來。
有些人仰視“聆”和“聆聽”,正如仰視“攸關”,詞匯量太小之故也。
解說文字,歷來“左文說”占上風,但“右文說”有時也可參考。比如,“聆”之右是“令”,“令”有“美”義,于是“聆聽”就美了起來。盡管如此,法庭“聆訊”還是美不起來。
其二,“聆聽”常指“仔細、注意地聽”,例如“凝神聆聽”,但這仍然與敬辭無關。
我在臺上演說,臺下聽眾心無旁騖聚精會神不溜號不退場,結束時心生感動,說句“謝謝聆聽”是對大家的感激心情的自然流露,又不是講話之初對聽眾的要求,顯得乖情悖理。
有人說,世上最難之事有二,一是把別人的錢裝入自己的口袋,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裝入別人的腦袋。演講難得別人捧場乃至接受,說句“謝謝聆聽”順理成章。如果大廳里只剩下凳子,我說“謝謝聆聽”,它懂嗎?
2019-05-23 10:54
[編輯 趙盼]